來源:來源:齊魯晚報
作者:徐潔 李鋼
◥濟南第一輛“大鼻子”校車已掛牌使用。 本報記者 左慶 攝
本是為了提高教育水平、均衡教育資源的村小撤并,在實踐中帶來學生上學安全問題,校車因此成為熱門話題,并被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
在省兩會上,部分代表委員認為,并校撤點有利于提升教育水平,關鍵是校車配套要跟上。而另一種觀點認為,村小撤并在不具備配套校車的地區,應該放慢一些。
村小撤并
帶出校車問題
2011年,省人大代表、萊蕪市鋼城區里辛鎮南朱家莊小學校長崔軍華“升了官”,“我們學校現在叫南朱家莊聯小,是由原來5個村的學校組成的。”
“合并辦學對提高教學水平、優化教育資源還是有好處的。”崔軍華介紹,“合并前有的村小共59個學生、8個老師,沒有音體美老師,合并后所有科目都有了專業老師。”
多年來,崔軍華所在的學校承擔著幫扶偏遠小學的任務,她對偏遠學校教育資源欠缺感受很深,“偏遠的學校吸引不住人才,教育資源集中后對教師本身發展也有利。”
學校合并后,南朱家莊聯小覆蓋的5個村幾乎村村都配了校車。崔軍華說,有的村經濟條件好,是村集體買的,但更多的村是私人購車后當校車搞運營。“現在,校車安全問題甚至比教學都重要了。”崔軍華無奈地笑了笑。
省人大代表、惠民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秀葵認為,由于村小撤并,農村孩子對校車的需求越來越大。“以前每個村里基本上都有小學,至少能在本村上到三年級,所以那時候不需要什么校車。現在情況不同了,為了整合教育資源,搞學校標準化建設,孩子的流動性大了,安全問題也變得突出了。”
省人大代表、無棣縣車鎮鄉五營張家村肖廣蘭說,在農村,接送孩子上學占用了大量勞動力。“我們村還好點,村里人口比較多,從小學到初中都在村里上,臨近有些村,家長要天天接送孩子。”
村里買校車
問題也不少
19日,省長姜大明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加強校車安全”。目前,我省聊城、濱州、濰坊、威海等部分地區已由政府出資購置了校車。不少代表認為,各級政府應擔負起責任,盡快配置校車。
崔軍華認為,現在可鼓勵有實力的村子購買校車,政府給予一定的補助,由政府統一管理,比如司機培訓、車輛檢修等服務由政府統一提供,這樣,孩子們有了校車坐,校車安全問題也消除不少。
但買來校車并不意味著孩子的上學路就更安全了。省人大代表、濟南市歷城區金剛纂村黨支部書記馬廣業日前來到濟南市市中區陡溝街道辦事處豐齊村。這個村子前不久剛購置了兩輛“大鼻子”校車,免費接送村里的中小學生。
馬廣業認為,解決校車安全問題,豐齊村的做法是種嘗試。“這個村年收入大概有150萬元,買來校車免費讓學生坐,可以減少安全問題。”
與此同時,馬廣業對這種方式能否持續下去存在擔心。“一輛車每個月的花費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算上司機、油費、維修保養等,一個月要好幾萬,如果村集體收入有波動,能否維持下去就是個問題。”馬廣業說,另外,萬一校車出了事故,責任怎么分擔也是個麻煩事。
村小撤并
不應“一刀切”
村小撤并刺激了校車需求,而管理不到位又容易引發安全事故。部分代表委員認為,村小撤并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
省政協委員、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鄧相超認為,近年來,各地都在搞并校撤點,打破了就近入學的格局,政府節約了師資、校舍等教育投入。他認為,村小撤并后,校車的投入就難以避免了。
省政協委員、齊魯師范學院山東省基礎課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紅婷認為,學校應不應該合并、教學點應不應該撤很難一概而論,有些學生因為學校合并后離家遠而被迫住校,“雖然師資解決了,但低年級學生對家的情感依賴、民風民俗民情文化對人的養育又被割斷了。”
她認為,各地區應按照人口、地區等配套學校,不能人為地并校撤點,“前不久,泰安市某地打算把初中全部搬進城,后來被叫停,‘一刀切’的撤并解決不了所有問題。”
有代表和委員認為,在各地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為學生提供安全校車的時候,并校撤點的步子不妨放慢些。
上一篇
校車啟動,配套的路有多長
1、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站"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校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rxwzzj.com!"。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校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master@xiaoche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