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源:光明網
作者:未知
孩子,是最純真的人兒;象征著可期待的未來。六一的時間節點,總會提示著人們,要多關心孩子,他們的顰笑苦痛,他們的悲喜哀愁。
孩子是社會的未來,前提總是——孩子們,自身該有明媚的未來。他們,不應安身于陰霾與憂傷里,以幼小的身軀,承受難言的苦痛包袱;以純粹的心靈,閱讀社會的繁復世故;以稚嫩的認知,接受未知的辛酸砥礪。他們的童年,應是樂趣拼湊起的簡單圖譜,而非被外力裹挾著,淪為一只待灌的鴨子,一枝被摧的“病梅”。
孩子們童年的早逝,恰對應著成人社會的“欠賬”。
誰都知道,在這么個屬于孩子的節日里,我們的祝福,也許只是種“無力度的言語慰藉”,在某些地方,饑寒交加,依舊是孩子的不可承受之重。他們上不起學、看不起病,先賦的“貧苦”裹挾著他們,早早地品味了人生的苦寂。“留守兒童”的字眼,動輒成媒體的“座上賓”,實則帶給你我太多的痛感。
對于這群失樂的孩子,我們或許過多地在“制度完善”上高談闊論,卻忘了以個體的踐履,為他們做點什么。制度之后是人心,聚沙成塔式的善,總能托起一個遼闊的愛心汪洋。因而,“愛心早餐計劃”、“衣加衣”等,才顯得如此可貴。
孩子們屢被傷害,也是讓“救救孩子”顯得太過沉重的一個因由。當校車事故,幾乎成了無數孩子揮之難去的噩夢,當殺童案、虐童事件、販賣兒童現象,仍無法消弭,當食物中毒、問題奶粉等,以一種突兀之態,侵擾著孩子們的生活……面對孩子們純真的眼睛,我們猶如背負了道德十字架的罪人,無法安然正視。
說起來,這些都鏈接著宏大的公共治理命題:改善人文生態,提升食品安全,等等。可是,有些常識,本就該烙在人心:我們都曾是孩子,現在或將來,我們也必是孩子的父母家人,置于一個危機四伏的社會,難道,就不擔心與我們血脈相連的孩子被戕害?
還有些看似輕微,卻毒害心靈的“施害”,也在吞噬著孩子的權利。應試沉疴、學校逼捐的頻仍、暴力教育等,都在損害著孩子的肌體。在成人的價值綁架、心靈裹挾下,他們時常像是被遺棄在孤島上一般,心思無人聆聽,苦澀獨自來品。
是太過殘酷的社會癥候,讓孩子們在歲月的年輪上,過早失去了童趣,成為社會“流水線式”批量制造的一個產品,一個無棱角的零件。是種種“侵害”,讓孩子走上“心靈苦旅”之路。在歌手周云蓬的《中國孩子》里,唱到:不要做克拉瑪依的孩子,火燒痛皮膚讓親娘心焦;不要做沙蘭鎮的孩子,水底下漆黑他睡不著……確實,一個復雜的社會,留給孩子太沉重的烙印,壓得他們難以喘息。
打撈孩子的“聲音”,聽聽他們的心聲。他們是《皇帝的新裝》里的孩子,也是被“新裝”裹挾的孩子。若我們在世俗的匆忙腳步中,連背后的孩子啼哭都一并忘卻,那埋葬的,只能是一個呼吸著、成長著的人文希望。
上一篇
解讀校車深層困境 見微知著獻言
下一篇
關愛兒童從路上做起
1、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站"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校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rxwzzj.com!"。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校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master@xiaoche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