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李紹儀
校車準入門檻提高,可能導致國內近百家客車生產企業中僅有20%能拿到“入場券”,客車行業兼并重組的難題將從校車市場找到突破口。
“《校車安全條例》(下稱《條例》)里原來是允許專用車和改裝企業做校車的,但準入規則把三類底盤企業排除在外,也就是說改裝車廠都無法進入校車生產資質競爭,這樣很容易造成壟斷。”日前,記者從一位客車業界知情人士處獲悉,中機車輛技術服務中心(下稱“中機中心”)經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同意,于昨日在蘇州召集了十多家國內主流客車企業召開“校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座談會,就未來校車市場的“門檻”設置進行研討。
八成企業或出局
“校車準入的目的在于確保校車質量的同時,防止所有的客車企業盲目地、一窩蜂進入這個市場,造成資源浪費,產品質量也無法保證。但門檻一下子設得太高,能進入的企業很少,這不利于競爭,而且很容易被少數企業操控。”上述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準入規則》初稿中,除了要求企業在近3年內各類客車銷量不少于5000輛,還要求企業擁有整車、底盤和車架的生產能力,并有全自動機械化的焊裝線、總裝流水線以及電泳涂裝等生產條件。這意味著在整車企業之外,不僅此前《條例》中允許參與校車制造的改裝廠企業將被“踢出局”,而那些不具有底盤生產能力的整車廠也將無法進入校車市場角逐。
“改裝廠很多都是沒有車架和底盤生產能力的,若要重新建立一條生產線,至少需要一年半時間試運轉,并需投資上億元,成本很高。而國內目前具有底盤生產能力的整車企業也就十多家,這樣一下就把其他八十多家客車生產企業都排除在外了。”該知情人士說道。
客車重組有望破冰
校車的出現,無疑擴大了客車企業的生產規模,使得客車行業規模上不去的情況得到改善。而在設置準入門檻之后,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更容易形成規模優勢,有利于企業攤薄成本,從而有效降低校車采購成本。然而,對于那些無法獲得生產資質的企業來說,由于產量較小,成本降不下來,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將被加速淘汰。
按照業界估算,未來市場規模高達100萬輛的校車市場,每年更新量在10萬~15萬輛左右,這幾乎相當于再造一個客車市場。因此,面對這一個即將出爐的“大蛋糕”,客車企業垂涎欲滴,甚至不少跨國企業都來搶食。
目前,國內具有資質生產客車的企業數量在98家左右,但產量能達到一定規模的卻少之又少。前十家企業占據了整個客車市場65%以上的份額,其中廈門金龍、金旅客車、蘇州金龍和宇通客車,就占據了這個市場的半壁江山。這意味著,其余絕大多數客車企業處在規模小、效率低、實力弱的狀態下。
中國公路學會客車分會副秘書長佘振清認為,客車企業數量眾多而產量極不均衡的問題,已經是客車行業的陳年舊賬了,至今一直沒有解決。必須要下大力氣對現有企業進行兼并重組,促進產業升級,才可能解決這一棘手問題。
行業評論員宇辰稱,客車行業的兼并重組,最終還是要靠市場力量推動,校車的市場前景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客車行業兼并重組起到作用。
上一篇
校車新國標本月或實施
下一篇
美國校車制造商擬在中國投資建廠
1、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站"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校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rxwzzj.com!"。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校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master@xiaoche001.com